这世界上有两种产品:交付式产品、运营式产品
交付式产品(技术/服务都是产品)卖出去,如释重负:终于结束了。运营式产品卖出去,如临大敌:这才刚刚开始。
最近一位同行寄了一些他们的新产品样块给我,他们对这款新材料抱有很高的期望。并且他们把产品、运营和渠道这三个重要环节规划的也非常棒。
我相信每一个把产品做出来的人,都觉得自己的产品特别好。但听完他们对这款产品的未来规划时,我个人觉得市场的定位不够清晰,有待商榷。
之前我在《预防水市场和修缮市场的区别!》一文中提及过“交付式产品和运营式产品”的区别。在咱们这个行当,预防水市场是典型的交付式产品市场;修缮补漏市场则属于运营式产品市场。
交付式产品(技术/服务都是产品)卖出去,如释重负:终于结束了。运营式产品卖出去,如临大敌:这才刚刚开始。
如果你开发出的产品是针对于预防水市场,那么,你把重心放在交付这个过程就行,就像今年比较火的“橡皮筋”防水膏,以最快的速度*大的能量全国范围内铺开就行。产品本身背后的运营成本很低。
可如果你开发的是一款修缮类产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当然也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儿,可交付完产品随即而来的是对这款产品背后的施工技术、施工环节、设备使用、具体工程的方案制定以及和其他材料技术的混搭。
这需要一批具备长期在一线施工的老师傅的经验及技术作为支撑来完成这款修缮产品的服务的。它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以及有真正实战经验的团队来支撑运营的。
若是没有强大的运营能力,就大张旗鼓全国去铺市场,搞加盟。很有可能会把加盟商給坑了,同样,短时间内蓄积起来的品牌形象也会一落千丈。
所以,打磨产品之前,一定要要如何来定义产品。
当然,一款好产品有两个标准:一是它背后的技术实力、生产实力和研发实力;二是产品本身的产品化程度。
技术和能力,对用户是没有直接价值的。只有把它们打磨成产品,才能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产品化。
不论是预防水材料还是修缮补漏材料,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在修缮市场有一个更重要的无形产品,叫做“服务”,服务是一种无形的过程。
更砸蛋的是,和有形的产品相比,服务这个无形的过程在修缮市场极度不标准化。在服务中,每个案例,都是特例。
我们可以看到,在修缮市场有些厂家或者团队试图去完善这个过程,但都举步维艰。最后都无奈的沦落至销售材料上,跟不上的服务成了一件销售材料的华丽外衣。
修缮市场对新型材料是渴求的,但不是唯一渴求,此外,还有更大的技术需求和服务需求。
处在技术和经验金字塔底层的工程公司或师傅对技术及其渴望,如何把金字塔顶端的技术降维到底层并市场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还有就是服务运营这个过程,因为不论是新材料还是技术,背后都涉及全国范围的大转移和服务。
目前的解决办法还是依靠加盟来实现,就是在每个地方布一个点。但从眼下的情形来看,加盟商基本无一例外地都沦落成一个个材料销售商。
对本地区的技术、设备、具体工程的勘察、方案的设计、材料的选配几乎全部规避。落脚点都是某某新型材料能解决你一切问题,买材料就行了!
哦,原创修缮补漏是不用方案,不用技术的。
从某种角度,这种无奈之举也是可以理解的。修缮市场是碎片化的,工程有天南海北、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能报上价的有报不上价的,有关系的,有没关系凭实力的。
这些市场的因素错综复杂,99%的材料厂家都无法提供“私人订制式”的全方位服务,那么生意还得做,钱也还得赚,怎么办?在材料上多琢磨琢磨,你会找到答案!
预防水市场和修缮市场有区别也有雷同的。
雷同的是,大工程好工程还是得靠关系;区别是,市场的核心需求变得多样了,也变得更复杂了。
在预防水市场一款好的材料加上好的品牌运营,你成功的几率很高;而在修缮市场,不不仅得有好的材料,更需要具备能解决这么大的中国各地区出现的各类问题的运营能力。
而不幸的是,材料厂家和经验技术是掌握在两拨人手中,能把这两块糅合好才能真正地满足修缮市场的新需求。
这是一个在业内有品牌认知度,而在终端客户中品牌认知度弱化的市场。一家公司若撇开终端客户对好的服务的需求,而是去一味的追求公司本身的品牌化。
会造成榨干中游,背弃终端的结局。换句话说,客户的客户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市场能做到吗?
好的,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防水辅材网公众号
找项目,看防水行业资讯,浏览防水信息更方便
(目前已被2万人关注)